掘墓人:揭發法國高級長照機構老人虐待黑幕的調查報導

照護長者,善待老去的自己,從閱讀與思辨的此刻開始

· 身心靈健康,閱讀筆記

高昂收費,美好承諾

然而失能長者與機構員工,只是這家企業不擇手段榨取暴利的免洗用具

★法國新聞界最高榮譽★

2022年阿爾貝.隆德爾獎 Prix Albert Londres

掘墓人:揭發法國高級長照機構的老人虐待黑幕

作者背景與出版風波

《掘墓人:揭發法國高級長照機構的老人虐待黑幕》(法文原書名 Les Fossoyeurs)是法國獨立調查記者維克多・卡斯塔內(Victor Castanet)歷時三年完成的震撼揭露之作。
原書於2022年1月在法國出版,一經問世便引爆社會輿論:內容揭發了法國頂級連鎖長照機構——歐葆庭集團(Orpéa)內部駭人聽聞的老人虐待與腐敗黑幕。
短短兩個月內本書即再版12次,銷量突破23萬本,掀起全國對長照體系的震驚與反思。
卡斯塔內也因此榮獲當年法國新聞界最高榮譽「阿爾貝・隆德爾獎」(Prix Albert Londres) 等多項大獎肯定。
繁體中文版則由臺灣春山出版於2025年3月發行,讓這起長照醜聞的真相持續在國際間發酵傳播。
 

作者卡斯塔內是一位年輕的獨立調查記者,為了追查真相不隸屬任何大媒體財團。
他自2019年起走訪全法各地,深入歐葆庭旗下多家高級養老院調研近三年。
在這段艱辛的調查歷程中,他設法接觸並訪問了250多位相關人士,其中包括十多位冒著風險願具名作證的內部吹哨者。
同時,他取得數十份內部文件和紀錄,內容之驚人足以證明這家業界龍頭如何為逐利而罔顧長者的健康與尊嚴。
值得一提的是,卡斯塔內在調查期間遭遇了重重阻力:某些政府主管機關對他的資料調閱請求消極以對,甚至私下通報給了被調查對象歐葆庭。
在出書前夕,歐葆庭更試圖以1,500萬歐元鉅款利誘他封口,不要公開這些醜聞。
卡斯塔內不為所動,堅持將真相公諸於世。
此書出版後,法國舉國嘩然,歐葆庭股價應聲暴跌,立法機構隨即展開國會調查聽證。
2022年底起警方陸續搜索全法多處歐葆庭養老院並立案調查;2024年法國政府也提出全國性對策來防止長照虐待事件再發。
面對鋪天蓋地的指控,歐葆庭一度以公關手段企圖漂白形象,甚至宣布改名以圖挽回聲譽。
這場由一本書引爆的風暴,已遠遠超出出版界,在社會層面引發了對長照產業體制的嚴肅審視。

broken image

長照產業逐利體制下的結構性問題

這本書最核心傳達的訊息,是對長期照護產業資本化的深刻質疑與批判。
當照護被當成一門生意來經營,會帶來什麼結果?
卡斯塔內透過《掘墓人》給出的答案是:當資本逐利邏輯滲入照護領域,長照機構就可能變成榨取利潤的“掘墓人”,埋葬的是長者的尊嚴與福祉。
在歐葆庭經營的豪華療養院裡,表面上環境高級、收費昂貴,但隱藏的真相卻是管理層為了壓低成本、提高獲利,不惜大幅削減照護人力與物資,導致住民無法得到應有的照料。
書中詳細揭露:為了創造更多利潤,機構高層透過控制住房率和預算,來決定提供多少照護服務,而非依據老人實際需求。
例如,歐葆庭從政府領取大筆補助本應用於聘請護理人員和購買照護用品,卻寧可讓養老院人手長期不足、物資短缺,以節省開支;甚至被揭發利用假帳手法騙取補助、向供應商收取回扣。
種種手段都指向同一個目的:在長照這門生意中壓榨出最大利潤
 

透過這些調查結果,作者想凸顯的並非單一公司的道德敗壞而已,而是我們社會中的結構性現象:當公共福利事業被市場機制主導,資本主義的獲利衝動往往與照護這種人本需求發生激烈衝突。
長照機構原本應提供的是年老失能者有尊嚴的安養環境,但在逐利體制下卻可能異化為壓榨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的場所。
《掘墓人》想傳達的正是這種制度性的荒謬與不公:當一套系統允許企業以降低照護品質來牟利,最終受害的不僅是那些被虐待的長者,也是我們每一個可能老去的你我。
書中多處將這些體制問題與更宏觀的社會現象連結起來,例如探討在新自由主義盛行的背景下,個人以為花得起高額費用就能買到妥善照顧,但事實證明連財富都未必換得來尊嚴晚年。
這不只是法國的特殊案例,而是現代高齡社會都可能面臨的難題:當長照產業化、資本化,我們如何確保長者的基本人權不被資本逐利的浪潮吞噬?

broken image

調查揭露背後的動機與社會責任

卡斯塔內在書中採取了紮實的調查報導手法,以嚴謹冷靜的筆調呈現事實,讓真相自己說話。
他透過大量一手資料和受訪者故事,層層剝絲抽繭地揭開長照機構運作的黑幕。
例如,他記錄了護理人員、機構前主管、家屬等不同身份證人的證詞,交叉比對內部文件與官方紀錄,來證實歐葆庭集團內部如何系統性地壓低人力成本、隱瞞事故並牟取暴利。
書中不乏令人動容的個人故事:有前員工憤而挺身為長者發聲的經歷,有家屬目睹親人受虐無助痛心的控訴,還有良心未泯的管理階層匿名透露內幕。
在這些具體案例之上,卡斯塔內再輔以宏觀的數據和政策分析,指出問題並非幾個員工失職,而是牽涉整個產業鏈與監管機制的失靈。
這種微觀與宏觀並陳的寫作手法,使他的觀點傳達更加有力:長照醜聞絕非偶發,而是體制使然,必須透過全面改革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從種種跡象可以推測,卡斯塔內撰寫本書的動機源於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道德使命感。
他並非為獵奇炒作而挖醜聞,而是希望喚起公眾對弱勢長者處境的關注,促使體制改變。
首先,他在調查過程中拒絕了巨額賄款誘惑,堅持將事實公開,展現出難能可貴的新聞操守。
其次,書出版後面對企業的法律與輿論攻勢,他選擇迎難而上,在一年後推出增訂新版,詳細披露自己遭受的各種威脅與公關操作。
這種種行動顯示出作者「不揭露不罷休」的態度,反映出他視追求真相為記者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
卡斯塔內或許深知,只有透過調查報導將黑暗晾在陽光下,才能逼使失職的企業和監管者承擔責任、推動改革。
因此,他的筆鋒雖克制冷靜,字裡行間卻滲透著一種道德憤怒——為那些無力抗辯、被體制遺棄的老人發聲的憤慨。
同時,他也以實際行動履行了第四權監督者的角色:即使面對強大的商業利益集團和可能的司法攻防,也不放棄挖掘真相、捍衛公共利益的初心。

broken image

閱讀震撼與情感回應

通讀《掘墓人》後,筆者內心既震驚又沉重。
書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章節之一,描述了在一間號稱頂級的療養院裡,長者所遭遇的淒慘待遇:即便家屬每月繳納數十萬台幣的高額費用,失能老人卻常被刻意反鎖在房間裡,長時間躺在髒污的尿布和床單中無人更換,日常餐食分量不足導致營養不良,有些人消瘦虛弱得快不成人形。
讀到這些細節時,我不禁感到震驚:如此赤裸的人性羞辱竟發生在裝潢華麗、號稱照護無微不至的機構內部,這種強烈的反差帶來的衝擊讓人心痛又憤怒。
我彷彿看見那些被遺忘在房內的老人無聲地哭喊,而我們原本以為的「安養天年」竟可能淪為「生不如死」。
 

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作者揭露的種種體制性造假與貪婪
例如,歐葆庭集團一面從政府申請高額補助,另一面卻透過作假帳、隱瞞事故來謀取不當利益。
看到這裡,我感到的不只是對涉事者的憤慨,更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原來我們以為有公部門監督、有財力支撐的長照體系,背後竟如此脆弱不堪,一旦監管失靈、良心缺位,老人們就成了任人宰割的對象。
身為讀者,我的情緒在頁間起伏——為長者所受的折磨而感到悲憤,為吹哨者和作者的勇氣而動容,也為體制的冷漠深感挫敗。
合上書之後,我不禁自問:我們的社會怎會允許這樣的事情長期存在?是否正如作者所言,我們大眾也有責任,因為我們選擇對眼前的問題視若無睹?這樣的自省令我開始審視自身的冷漠:也許在關注這些議題上,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也應該做得更多。
 

更重要的是,《掘墓人》讓我重新思考對「高齡」與「照護」的想像。
過去總以為高價私人機構代表著一流照顧品質,彷彿只要付得起錢,長者就能安享晚年;但卡斯塔內的調查無情地擊碎了這種幻想——即使是最昂貴的養老院,也可能因資本貪婪而令長者受苦
這樣的發現不只在法國成立,也投射到我們自身的社會。
如果我們繼續對長照體系的潛在亂象缺乏監督與警惕,也許下一個醜聞就會在我們身邊上演。
我從震驚中體悟到:人們往往只有在親身經歷或親眼目睹時,才驚覺問題的嚴重。
然而,我們能等到那一刻才行動嗎?
《掘墓人》帶給我的最大反思是——不要再做冷眼的旁觀者
對於長照機構裡可能發生的不義,我們必須更積極地尋求真相、要求改革,為無力發聲的長者守住最後的尊嚴。

broken image

體制與責任的醒世箴言

我們怎麼會讓這種事情發生?誰該為此負責?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所有人都有責任,因為我們長期以來對此視若無睹。但除了集體責任之外,我們也要對國家機器,也就是法國醫療體制提出質疑與批判。──《掘墓人》,第38章

這段話出現在全書尾聲的第三十八章,是作者發出的靜水深流般的質問與警鐘。
我之所以選擇這句話作為本書的代表金句,因為它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問題的核心:長照醜聞的發生,責任不僅在於某幾個貪婪的壞人,而是在於整個社會和體制的縫隙使然
卡斯塔內在此直接拋給讀者兩個令人不安的問題:「我們怎麼會讓這種事情發生?誰該為此負責?」這既是對讀者的發問,更是作者對整個社會的詰責。
語句中「我們所有人都有責任,因為我們長期以來對此視若無睹」,點出了大眾的冷漠與默許其實助長了悲劇的延續。
我們往往把照顧長者的責任外包給機構後,就掉以輕心,以為付費了事,殊不知正是因為集體的視而不見,才讓逐利者有空間肆無忌憚地侵害長者權益。
 

然而,作者並沒有將責任全盤推給抽象的「所有人」,他緊接著指出還必須質疑國家機器的失職,也就是法國的醫療及長照體制本身。
這裡凸顯了另一層意涵:除了我們作為個體應負的道德責任外,政府和制度性監管者更難辭其咎。
如果法律和監管機構有效履行職責、及早介入,何至於讓問題積重難返?
因此,這句話的深意在於呼籲雙重的責任意識:一方面每個公民都該關注和監督長照體系,另一方面國家必須檢討自身在保護長者上是否盡到了責任。
對我而言,這段文字發人深省之處在於,它將情感的震撼昇華為理性的思辨,提醒我們反省自身也檢視體制。
它啟發我去思考:面對弱勢群體遭受的不義,我們有沒有曾經選擇性失明?未來又該如何避免集體冷漠?這段金句如同當頭棒喝,督促讀者從震驚轉為行動,去要求社會和政府給出交代,不再讓悲劇重演。

broken image

長照體系的省思與討論

《掘墓人》所揭示的不只是法國長照機構的亂象,更拋出了一系列值得全球社會深刻反思的問題:我們究竟該如何對待自己的長者?在此,我想提出幾個問題,邀請大家一同思考:

  • 長照該不該營利? 我們是否應允許長期照護產業以追求利潤為主要目標?如果照護服務被商品化,在利潤與照護品質間要如何取得平衡,才能確保長者獲得人道尊嚴的對待?換言之,照護能否一邊當生意做、一邊又不損及其公益本質?

  • 監管何以失靈? 從本書看來,即使在福利制度健全的法國,政府對大型私人長照集團的監管仍出現真空與失守。那麼監管單位的角色應如何強化?當企業規模大到「國家機器都不是他的對手」時,我們該建立哪些機制來防止權力失衡、確保弱勢者的權益不被資本碾壓?

  • 有錢就有好照護嗎? 歐葆庭事件戳破了「付得起就有好照顧」的神話。在平均壽命越來越長的時代,若連高端機構都可能虐待長者,我們該如何重建對長照體系的信任?除了金錢投入之外,品質照護還需要哪些條件?個人又該如何為自己將來的老年照護做準備,才能避免落入相同陷阱?

  • 我們身邊的長照現況如何? 這起醜聞發生在法國,但它帶出的問題普遍存在於各國長照產業中。我們的社會(例如臺灣)是否也正走向長照機構資本化的道路?是否也潛伏著類似的隱憂?我們能從法國經驗中汲取什麼教訓、及早防範,以免重蹈覆轍?

上述問題沒有簡單答案,但正因其複雜,我們才更需要全社會的參與討論。
長照牽涉的層面極廣,包含政府政策、企業倫理、家庭責任、社會文化等。
唯有正視這些困難的提問並廣泛對話,我們才能逐步尋找出路。

broken image

關注長照議題,捍衛長者尊嚴

卡斯塔內的《掘墓人》以新聞調查的力量,為我們敲響了一記警鐘。
它冷靜而有力地告訴我們:在光鮮亮麗的養老院門扉背後,可能潛藏著長者被虐待的黑暗現實。
如果我們對此袖手旁觀,今天的受害者是他人,明天的受害者可能就是我們自己。
基於這樣的警示,我誠摯地鼓勵各位讀者抽空閱讀此書,親自了解長照體系中發生了什麼事。
透過深入本書的調查內容,我們才能更加清晰地看到長照產業的結構性問題,以及當前制度對高齡者造成的種種壓迫與不公。
 

閱讀之餘,我們更需要進一步行動與思考。
首先,關注長者權益不應只是閱讀時的一時感慨,而應轉化為持續的社會關心。
我們可以從自身做起:多關懷家中長輩與周遭需要照護的老人,主動瞭解他們所處機構的照護品質,必要時為他們發聲。
其次,在公共層面,我們可以督促政府強化長照監管、支持相關立法改革,讓企業無法再為所欲為。
對於媒體報導的長照事件,保持敏感度與批判思考,拒絕冷漠以對,也是每個公民的責任之一。
唯有當更多人站出來關注並要求改變時,體制才有壓力改善。
 

最後,也歡迎大家在閱讀《掘墓人》後,回到這裡分享你的想法與感受。
你對書中揭露的情節有何震撼或共鳴?你認為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來促進長照體系的進步?您的留言討論將是這場社會對話的一部分。
我們每一則理性的思考、每一次真誠的發聲,都是在為未來累積改變的能量。
讓我們一起正視長照體系的問題,關心長者的處境,以冷靜而堅定的態度推動社會朝更人道、公義的方向前進。
照護長者,善待老去的自己,從閱讀與思辨的此刻開始。

以下是一些 YouTube 延伸閱讀的影片

長照制度越完善,我們就越安全? 法國《掘墓人》揭露法國歐葆庭集團如何把照顧變成獲利手段,反映了照護資本主義的危機。 台灣在推動長照產業化時,是否也逐漸走向同樣的結構性問題?本集從《掘墓人》的書評反思,台灣實務現場的反思。

一人失智,拖垮全家,這是大學老師李明玉的真實人生故事。兩年多前,失智父親與鄰居發生衝突,鄰居一狀告上法院,讓全家從此陷入漫長的官司糾紛中,也讓一家人的生活陷入混亂。

最讓李明玉痛心的是,官司加上長期照顧壓力竟讓哥哥賠上人生,56歲壯年就離開人世。

外婆失智與骨折後,子晴開始了全心照顧外婆的日子。 請了長假以後,失去了工作。 但卻沒有睡眠、沒有生活, 有一段時間,她覺得自己是被社會遺棄的人 ​ 「阿你照顧不了,那你就送去安養院啊。」 甚至也有人說「那妳就善良孝順囉」 ​ 她不禁會想著: 「我們明明是一群對生命很有熱情的人, 可是為什麼大家、這個社會,會把我們消磨成這個樣子?」

近年來長照悲歌越來越多,不少年輕人突然就成了照顧者。美美是名空服員,30歲時媽媽中風導致失能,她決定辭掉工作親自照顧,甚至到護理之家實習一個月,就是為了彌補自己先前缺少的陪伴。長照路上不乏心力交瘁,但她樂觀面對,挺過五年的她吐露背後辛酸,同時點出長照缺口也給新手照護者建議,希望大家在長照路上不孤單。